
- …
- …
永續飲食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定義,泛指在保障食品安全的營養的同時,
亦要兼顧到「經濟」、「社會」及「自然環保」三大要素,以達至公平及永續發展。
當中所衍生的「永續食物」則不單止食材本身,而關係到整個生產流程、以至包裝及食材運用的方式等。1.國家級過剩的『白米飯』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75%,但如果單看稻米達到110%,各地區公糧儲存約3個月消費量之公糧計40萬公噸,為國家糧食安全存量,保存方式逐漸更換成低溫筒倉比率已經達到20%,但還有8成的公糧都採用常溫平倉儲存,向農民收購的公糧以及民間存放條件不佳容易變質,最後變成飼料米出清或丟棄,容易因保存不當造成的浪費。
近年來國人飲食條件西化,米食需求逐年下降,許多田地因此休耕,鼓勵大眾多吃白米飯。
參考連結
2.提升糧食自有率的『台灣白麵條』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75%,穀類、油品與乳品大多仰賴進口,國內玉米、小麥、黃豆產量都在1%以下,但國內小麥需求量約126萬噸,目前農委會僅公布依人類所需熱量與產值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但是台灣的家禽與豬隻飼料以玉米、大豆為主,同樣都仰賴進口,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間就曾因缺櫃、塞港造成飼料荒。
一旦發生鎖國危機,不僅國民僅能支持半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坦言:「國內的蔬菜種子,除了馬鈴薯以外,全部都是進口的。」而肥料的原料氮肥、磷肥與鉀肥來自俄羅斯、中亞等國,尿素則主要自中國進口,台灣的存糧一旦消耗完畢,又缺乏生產原料,將面臨進一步的糧食危機,所以鼓勵消費米食以及支持台灣自產雜糧,才能提升糧食安全。
參考連結
a) 中華食物網_產業統計
3.讓人難以呼吸的『牛排』
台灣人最著名的牛肉麵以及近年來和牛大行其道,滿足了我們的味蕾,卻是與工業排氣、汽車廢油並列為三大全球暖化的肇因。
一客牛排會產生約 12,000~16,000 公克碳排放量,2019 年台灣能源使用人均碳排放量為 10.77 公噸,但聯合國報告指出,若要實現控制全球升溫 1.5 度C以內的目標,那 2030 年人均碳排放量就只能有 2.1 公噸。
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中,農業占比近三分之一,其中一半更由畜牧業貢獻,在台灣,農業雖然占整體溫室氣體比例不高,但光是氣候危害甚高的甲烷,農業排放就占了40.6%,畜牧業使用全球80%的農業用地,只有產出18%的熱量以及37%的蛋白質讓人類享用,同樣面積種植農作物,卻可以解救全人類破80億人口大關的糧食危機。
參考連結
4.破壞雨林的『洋芋片』
棕櫚油不僅便宜而且能提供多種需求使用,平均每年5000萬噸的棕櫚油製作於各種產品,從洋芋片到化妝品。棕櫚油的高需求導致每一年都會有上千英畝的熱帶雨林被砍清光種植油棕樹,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平均每小時即有300個足球場般大的森林被清除。
如果以社會角度來看,油棕種植則為當地社群的權益與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諸如土壤侵蝕、水源污染、空氣污染並加重氣候變遷。
因為油棕種植在森林開路、伐林,導致野生動物受傷、被殺或被遷移。紅毛猩猩是油棕種植的最大受害者,大部分都是在種植油棕或收穫成果時被槍殺或被彎刀傷及。據估計,在過去20年間,有超過5萬隻紅毛猩猩因人類為油棕開發森林而死,其他受到影響/傷害的野生動物們更是難以估計。參考連結
5.順應自然的種植『清燙蔬菜』
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在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的農業時代,農民都是遵從大自然法則並從中累積經驗來耕種,台灣在早期也是採用自然農法。
隨著時代與科技進步,為了追求速度與產量,化工逐漸取代天然,人們漸漸的把祖先傳承下來的美好經驗給遺忘了。時而至今,人們與土地飽受藥物及環境賀爾蒙的毒害,疾病、過敏、癌症及土壤酸化與破壞,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存與生態平衡。
參考連結
b)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c) 自然農法
6.暗藏密碼的『薑汁豆花』
基因改造食品又稱「基因轉殖食品」,透過基因工程使植物具有抗蟲、抗除草劑的特性,減少使用殺蟲劑、除草劑以及礦物燃料的使用,提高作物生存率、並降低生產成本,可解決印度、中東、北非、亞洲、南美等待開發地區人民的飢餓問題。
基因改造農作物其生長快速、產量高的優點,逐漸取代傳統作物,缺點是若氣候劇烈變化或是遇上新的病蟲害,將會因為遺傳過於均質化而遭到整批淘汰,並且許多國人擔憂是否對身體狀況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
台灣目前並未種植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都是從國外進口,衛生福利部規定:若直接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應標示「基因改造」、「含基因改造」、「使用基因改造」等字樣,且若非有意参滲入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達3%也須標示。參考連結
a) 「基因改造」到底是什麼?
7.瀕危物種的『刺身船』
買對魚,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魚-您也能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力!
因為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汙染及外來種入侵,全球的海洋資源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正在快速地衰退,如果我們再不努力加以遏止,再過不到40-50年,海底將會面臨無魚可吃、可補的窘境。
養殖漁業的發展,固然可以減少對海洋野生魚類的依賴,但來自小魚或下雜魚所作的飼料終會用罄。因此,除了要減少捕魚的速度與數量,推動海洋保護區的劃設並落實管理外,更須要消費者自我覺醒;在挑選海鮮時,選擇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原則的水產品。
讓我們共同努力,維繫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一同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
By 全篇引用自網站『台灣海鮮選用指南』的介紹參考連結
a)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8.友善生產的『糖醋排骨』
雞蛋、雞肉、豬肉及牛奶是蛋白質重要攝取來源,國內每年屠宰超過4億隻雞、800萬頭豬及 30萬頭牛,數量加起來是台灣人口數17.7倍,畜牧動物是談論動物福利的核心,討論面向包含動物身心健康、尊重動物天性、死亡率、產品的品質、疾病抵抗力、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等友善畜牧。
農委會分在2015~2020年公告雞、豬、牛隻友善生產、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台灣農業標準學校核發的人道飼養及中央畜產會核發的友善生產雞蛋牧場總共僅88家,佔總蛋雞場5.75%;前來申請動物福利標章的乳牛場目前通過4家,佔台灣550家乳牛場的1%,友善畜牧在總體畜牧業佔比不到一成,各界認為佔比難拉高的關鍵在:法規、業者的決心、消費市場胃納量以及消費者意識,以及畜牧人才的缺乏。
參考連結
9.不再被剝削的『小農果醬』
從1960年代開始,為滿足人口快速成長的需求,台灣農業利用工業化、產業化、集群化的方式生產糧食、家禽、牲畜,大量使用包括農藥、化肥、激素與抗生素在內的各種化學物質,使用降低人類勞動強度的農業機械,極大地降低了農產品價格、每年收割的次數提高、生產同樣數量的農產品所需的人工勞動力減少、從田地到餐桌之間的時間縮短等等。
但自1990年代後,在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世界趨勢,規模有限的台灣工業化農業很快地就走下坡,至今仍在摸索它如何持續發展。
友善環境的小農同一種作物的產量較低,但可以同時種植多種作物,單位面積總產量反而是較高的,更不用說小農減少使用石化燃料,對環境的好處,也能擺脫單一收購方壓低收購價或是被控制種子的隱憂。參考連結
10.帶著血淚的『蜜汁腰果』
公平貿易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公平貿易賴於一系列的規則以確保生產者獲得公平的報酬、勞動者獲得應有的權力、以及環境得到保護,提供生產者、貿易商與消費者直接參與對抗貧窮與剝削的管道。
著名經典案例是超級市場貨架上一袋袋包裝精美的腰果,背後是這渠農場勞工犧牲健康所換來的!
腰果完全仰賴人工而且是徒手進行,黏在果皮上的殼清除起來很費工,果殼還帶有腐蝕性漆樹酸,腰果合作社女工的手部肌膚全都遭到嚴重灼傷。
她們說「戴手套的話會讓工作速度變慢,到了晚上我們的眼睛會感到灼熱睡不著,視力也越來越差,我們沒有選擇。」
採買時確保商品公平交易,不要一味追求便宜犧牲了處於經濟弱勢的生產者與勞工。參考連結
a) 甚麼是公平貿易?
11.充滿空氣感的『海帶芽湯』
海洋中的原始藻類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於是就供應了大氣中60%到70%的氧氣,讓生物從此以依賴這些氧氣生存下去。 千年來海藻有低熱量、高纖維、富礦物質的特點,以現代科學觀點來看,堪稱「大海的超級食物」,多食用藻類、海帶、昆布等海洋製品增加養殖可能,能替環境多製造一點空氣。海中千種原始藻類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於是就供應了大氣中60%到70%的氧氣,讓生物從此以依賴這些氧氣生存下去。
海藻類不只是可以食用,英國公司Notpla將以海藻為原料製作出薄膜包裝,取代一次性塑料,如果在未來人類將製造蛋白質的源頭還能為地球產生空氣,甚至不能食用的部分還能製作用具,這樣的未來食物,您今天要吃一盤嗎?參考連結
12.未來宵夜唯一首選『豆豆泡麵』
目前全球逾八成出口穀物,全來自稻米、小麥、玉米三種。過度耕種也對環境造成傷害,但有一碗泡麵,讓你吃得高營養、低熱量,多吃還能幫忙救地球!
新加坡新創WhatIF Foods研發的速食麵,秘方原料是來自西非的作物——班巴拉豆。
被BBC譽為能同時間有益於人體和環境的超級食物之一,它本身就富含蛋白質、維他命等營養成分是,再搭配WhatIF的氣炸製麵技術,相比一般麵條,不只減少逾五成脂肪,就連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含量都翻倍。
耐旱的它可以生長於貧瘠土壤,同時釋放出氮,是肥料主要的成分之一。南非開普半島科技大學的食品科學教授吉德妮(Victoria Jideani)解釋,這不僅協助施肥其他作物,甚至修復退化的土地。
在未來,連宵夜泡麵都是能對地球有益的選擇!參考連結
a) 甚麼是公平貿易?
13.談之色變的『蟲蟲炸物』
你能接受吃蟲蟲炸物嗎?
實際上日常我們就在吃蟲,作為食品添加物在飲料或果醬中,或是在中藥中都有使用,台灣雖然保有食蟲的文化,但是現今食用的風氣還未能進入主流,重點多半放在以昆蟲製造飼料供給畜牧業,像是蠶桑產業的副產物蠶蛹,不僅蛋白質與脂肪含量高,還有抗菌胜肽及幾丁質,可改善體內菌叢生態;提高動物腸道吸收能力及促進健康,減少動物染病的同時,也減少使用抗生素,一舉數得,可說是兼顧農業生產安全及環境永續發展典範。
當未來人口爆炸,吃肉太過損害環境,據說許多昆蟲食品風味在不知道原料的狀況下嚐起來就如同帶有鮮味的蔬菜製品,松藻蟲的卵甚至吃起來像魚子醬,價錢卻天差地別,同樣好吃卻是更為安全便宜的選擇,如果是你,你願意嘗試看看嗎?參考連結
a) 甚麼是公平貿易?
14.沒有巧克力的『巧克力鍋』
「食品添加物」是為某種使用目的所刻意添加,係指食品之製造、加工、調配、 包裝、運送、貯存等過程中以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 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增加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用途而添加或接觸於食品之物質。
與其他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殘留之有害物質因污染或其他原因進入食品中,其來源與性質完全不同。
像著名案例白巧克力並不是巧克力,而是純可可脂添加奶粉或其他調味粉,低價的巧克力為了顧及絲滑口感會添加氫化植物油,用來調整口感和硬度,以及取代部分可可脂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氫化植物油是反式脂肪的一種,反式脂肪會增加人體中壞的膽固醇、降低好的膽固醇,甚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參考連結
b) 認識食品添加物
15.保證安全營養的『毒牛奶』
膽戰心驚的中國毒奶粉事件,頂新的地溝油事件,義進金蛋品盒蛋爆出使用動物用藥並遭離職員工爆料將回收蛋改標換裝重賣等事件,21世紀,「食安」已升級成每個國家的「國安」議題,各國政府也都列為施政重點。
從地方政府到民間業者,爭相推廣農地直銷增強消費者信心,用保單讓農民安心生產,協助做好生產溯源、引進國際規範、推動食農教育,為了讓進入嘴巴的每一口都是安心,許多業者除了遵守基本規範,更重要的還是主動檢驗或是標示清楚。。
但真正有效的「食安」靠得還是大眾「自主管理」,挑選生鮮食物時對自己手上的食材好奇一點,以原食料理為主,直接跟農夫買,支持在地食材,採買時多看產銷履歷,都是大眾影響廠商自律的好方法。參考連結
16.營養滿點的『超級番茄炒蛋』
超級食物其實是一個俗稱,到現在為止,並沒有任何一個官方醫學組織承認超級食物這個標籤。在英文字典裡,超級食物的定義為「對健康非常好,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幫助的食物」,以及「被認為對健康有益的非常營養的食物」。一般來說,只要一個食物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或是含有特殊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就可以被稱為超級食物,如番茄就是。
但在未來食物中超級食物有了新的含義,需要同時間對人類以及對環境皆有幫助的『超級食物』,目前被BBC定義五種為「辣木(Moringa)、裙帶菜、非洲穀物Fonio、仙人掌葉(Nopales cactus )班巴拉豆( Bambara bean)。參考連結
17.中國暗殺秘術的『柿子蟹』
傳說中中國暗殺秘術的食物相剋之法真的存在嗎?網路上流傳一張64種食物相剋組合,其中最為知名的幾個組合『柿子與螃蟹』、『菠菜與豆腐』,都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但很遺憾,此等秘術卻不存在,科學破解迷思,實際上,柿子中鞣酸的含量會隨著成熟度的增加而減少,成熟的柿子中鞣酸含量低於0.1%,即使是與螃蟹一起吃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而青澀的柿子一次吃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痛。
而菠菜與豆腐組合呢?營養學家卻認為這是好事,菠菜不與豆腐同煮,吃下去的草酸可能與尿裡的鈣離子結合,形成尿結石。前幾年,中國營養學會與蘭州大學合作,進行了嚴格實驗,蘭州大學選了5組傳說相剋的食物組合,由100名健康志願者連續食用一周,結果沒有任何一組引起異常。
參考連結
18.真的假的真『火鍋肉片』
台灣人愛吃火鍋,便宜的火鍋牛羊豬肉是真肉嗎?其實也很難判定是否真實,或是其中的添加物又放了什麼成分很難得知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食品加工一開始源於保存不易,各種添加簡單調味料的加工方法,如同脫水、冷凍、煙燻、鹽醃或糖漬滲透、 醋酸醃製法、高溫真空罐藏等,使用天然的抑菌方式都還能夠對身體產生好的影響。
隨著時代進步,食品加工現今逐漸朝向「商業價值」的食品加工發展,出現許多為謀取的利益使用不同的添加物或化學物假合成藉此販售,你能夠接受像皮球般Q彈的假雞蛋、完全沒有花枝的花枝丸、沒有菠菜汁成分的菠菜麵嗎?
食物加工技術有好有壞,讓人難以抉擇,為了替代肉類而開始大行其道的植物肉,環保與健康疑慮,你將如何抉擇?參考連結
19.營養不浪費『果皮酒』
西瓜皮、百香果皮、蘋果皮,平常被視為丟棄物實際上都還能夠是好食材,你知道嗎?
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看得到食物的原型、沒有過度加工就是全食物,利用食物自己本身的成分發酵或醃漬,所創造出天然的營養以及風味,這也是原食物!
透過科學也發現了許多植物的外皮還有植物化學素,富含抗氧化劑能夠保護細胞。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就成為6大營養素之外第7種營養素,多存在植物的外皮,只不過多數都被削掉。
因此,基於「只要能夠入口的,就不要丟棄」的概念,許多果皮用發酵的方式即可獲取美好風味以及營養素,種子也不要丟棄,可以連同蔬菜根部一起打成精力湯,藉此攝取到植物各部位的營養,所謂「一物全食」也是全食物飲食的重要概念。參考連結
20.台中在地的『麻薏湯』
自大陸閩南地區,習慣以海鮮做為食材。後到的廣東客家移民,養成儉樸性格,多以米食為主等民族性飲食,早期農業社會市集廟口人群聚集處,所出現供應庶民的各式小吃,則演變為今日豐富多元,更是認識台灣各地區文化的方式。
每個地區的小吃凝聚著許多在地情感以及記憶,如同台中的地瓜麻薏湯,更是在夏季必吃的解暑食品,也是台中在地特色,在製作過程中保留了個人層次的飲食手法,以及整個地區累積出來的味覺共同記憶。
例如講到東泉辣椒醬,只要是台中人立刻舌尖好像就能知道如何甜辣,明明知道辣椒醬有許多添加物,但這種從民生飲食累積成在地文化特色,以及身體健康,你會如何抉擇呢?參考連結
21.只有台灣才有的『油芒』
芒是禾本科油芒屬的多年生植物,曾是原住民部落的重要穀物,更是台灣獨一無二的特有種,好長一段時間幾乎已佚散,無人知曉,經過中央研究院及農業單位十年尋找、選種、研究,終於復育成功,油芒榖粒所含的營養成分遠比稻米、小米高,並含有許多穀物較缺乏的營養,且能抗旱抗氣候逆境,被認為是解決飢荒又營養豐富的超級未來食物。
油芒有豐富油脂、植物蛋白,烹煮後Q軟,咀嚼的口感豐富,有穀物的淡淡香氣,吃起來滑順爽口,和米搭配就是營養豐富的主食。
油芒的蛋白質含量與小麥旗鼓相當,為稻米的2倍;鈣、鎂蘊含豐富,為稻米的7倍;鋅的含量也很高,為地瓜的5倍。脂肪則是稻米的8倍, 也比小米高出1.8倍。也含有極多的人體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和色胺酸,分別是稻米的2倍及1.6倍。也含有其他榖類較欠缺的穀胺酸、絲胺酸等胺基酸。多食用油芒,可攝取豐富營養成分,有助於生理機能的調節,維持身體健康。
By 引用自上下游販售說明參考連結

地表最廢垃圾學校
合作聯繫|
0wasteschool@gmail.com
相關指導單位:文化部
電 話|
0 4 - 2 2 2 1 - 1 7 0 0
地 址|
4 0 0 台 中 市 中 區 三 民 路 二 段 18 巷 4 號
抬 頭|
七 喜 廚 房 社 會 企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統 編|6 0 2 9 6 0 7 7
© 2 0 2 2 維 護 者 楊 七 喜